新聞詳情
四川省普通高中課程設置方案(試行)發(fā)表時間:2021-12-10 15:40 附件:
四川省普通高中課程設置方案(試行)
根據(jù)《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語文等十五個學科課程標準(實驗)的通知》(教基〔2003〕6號)和《四川省教育廳、四川省財政廳、四川省人事廳、四川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關于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意見》(川教〔2009〕226號)精神,結合我省普通高中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 (一)認真落實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各學科課程標準(實驗)的基本精神和要求,科學設置普通高中課程。 (二)努力構建重基礎、多樣化的課程體系,整體設置必修課,合理設置選修課,為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同時滿足不同學生個性發(fā)展需要。 (三)緊密結合我省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和普通高中教育發(fā)展實際,有利于課程的順利實施,有利于調動學校實施課程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二、課程設置 (一)課程結構 普通高中課程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構成。 1.學習領域 普通高中課程設置語言與文學、數(shù)學、人文與社會、科學、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和綜合實踐活動八個學習領域。 2.科目 每一領域由課程價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組成。八個學習領域共包括語文、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等)、數(shù)學、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等科目。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開設兩種或多種外語。 3.模塊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塊組成。模塊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反映學科內容的邏輯聯(lián)系。每一模塊都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并圍繞某一特定內容,整合學生經(jīng)驗和相關內容,構成相對完整的學習單元。 普通高中課程由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構成,并通過學分描述學生的課程修習狀況。具體設置如下(表1):
說明:(1)學生學習一個模塊并通過考核,可獲得2學分(其中體育與健康、音樂、美術每個模塊1學分)。 (2)學生每學年在每個學習領域都必須獲得一定的學分,三年中需獲得116個必修學分(包括研究性學習活動15學分,社區(qū)服務2學分,社會實踐6學分)和至少28個選修學分(選修Ⅰ至少獲得22學分,選修Ⅱ至少獲得6學分),總學分達到144學分方可畢業(yè)。鼓勵學生修習更多的選修模塊,獲得更多學分。
(二)課程內容 普通高中課程內容為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各學科課程標準(實驗)規(guī)定的內容。語言與文學、數(shù)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的選修I分為選修IA和選修IB。選修IA為學校必須開設的、修習人文方向或理工方向的學生按各科目要求必須修習的模塊;選修IB為各學科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供學生進一步發(fā)展、自主選擇修習的模塊。 課程內容具體安排如下(表2): 表2 普通高中課程設置及模塊安排表
(三)課程安排 普通高中學制為三年。每學年52周,其中教學時間40周,社會實踐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節(jié)假日和農(nóng)忙假)11周。 每學年分為兩個學期,每學期分兩學段安排課程。一般情況下每學段10周,其中9周授課,1周復習考試。每周按5天安排教學,原則上每周按35學時安排教學,每學時為45分鐘。 語文、外語、數(shù)學、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科目的每個模塊教學時間通常為36學時,一般按每周4學時安排( 1個學段內完成)或每周2學時安排(1個學期內完成);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等科目的1個模塊教學時間通常為18學時,一般按每周2學時安排( 1個學段內完成)或每周1學時安排(1個學期內完成)。 研究性學習活動時間三年共計270學時;學生每學年必須參加1周的社會實踐;學生三年中必須參加不少于10個工作日的社區(qū)服務。 我省普通高中課程具體安排如下(表3): 表3 普通高中課程設置及學時安排指導表 表3-1
表3-2
說明:(1)選修Ⅱ至少需要108學時,內容由學校根據(jù)具體情況安排。 (2)各地和學??筛鶕?jù)實際情況對有關學科模塊的安排順序在學年內進行適當調整。
三、課程實施 (一)合理有序地安排課程 高中一年級主要設置必修課程,然后逐步增設選修課程;高中三年級下學期,學校應保證每個學生有必要的體育、藝術等活動時間,同時鼓勵學生按照自己興趣和需要繼續(xù)修習某些課程,獲得一定學分,也可以安排總復習。 按照各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學校必須開齊各學科必修模塊,同時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制定開設選修課程的規(guī)劃,為學生學習選修課程提供保障。學校必須開齊各學科選修IA模塊,開足學時。學校應統(tǒng)籌開設選修IB模塊,讓學生有充分的選課空間,學生可跨班級選修。省級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學校應按“普通高中課程設置及學時安排指導表”的要求,開足選修IB的學時,其他普通高中學校應根據(jù)學校實際盡力開足選修IB的學時,供學生修習選修IB課程。學校應結合當?shù)亟?jīng)濟社會文化發(fā)展的實際,積極開設豐富多樣的選修Ⅱ課程,供學生選修。 學校要積極組織和指導綜合實踐活動,通過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社會實踐等課程,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與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創(chuàng)新與實踐的能力。 為加強集體主義教育,發(fā)展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高中三年以行政班為單位進行學生管理,開展教育活動。 (二)建立選課指導制度 學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內選課指導制度,避免學生選課的盲目性。學校應編制課程設置說明和選課指導手冊,并在選課前及時提供給學生。班主任和學科教師有指導學生選課的責任,要與學生建立相對固定而長久的聯(lián)系,為學生形成符合個人特點的、合理的課程修習計劃提供指導和幫助。學校要引導家長正確對待和幫助學生選課。學校要鼓勵學生選修更多的模塊,使學生實現(xiàn)有個性的發(fā)展。 (三)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 學校應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鼓勵教師針對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開展教學研究,重視不同學科教師的交流與研討,創(chuàng)設有利于引導教師創(chuàng)造性實施課程的環(huán)境,使教師能依據(jù)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通過同伴互助、教學反思,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使課程的實施過程成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不斷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專業(yè)技能。學校應與教研部門、高等院校等建立聯(lián)系,形成有力推動課程發(fā)展的專業(yè)咨詢、指導和教師進修網(wǎng)絡。 (四)建立課程資源共享的機制 為保障普通高中課程的實施,學校應加強課程資源建設,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內現(xiàn)有課程資源。同時,大力加強校際之間以及學校與社區(qū)的合作,充分利用職業(yè)技術教育的資源,補充校內課程資源的不足,努力實現(xiàn)課程資源的共享,盡可能滿足學生的選課需求。 學校課程的開發(fā)要因地制宜,努力為當?shù)亟?jīng)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服務,注重普通高中教育、職業(yè)技術教育與成人教育的融合與滲透。農(nóng)村地區(qū)的高中學校要結合農(nóng)村建設和發(fā)展的實際開發(fā)課程資源。 學校課程既可以由學校獨立開發(fā)或聯(lián)校開發(fā),也可聯(lián)合教研部門和高等院校等共同開發(fā);要積極利用和開發(fā)基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課程資源,建立廣泛而有效的課程資源網(wǎng)絡,努力構建具有特色的學校課程。 (五)建立發(fā)展性評價制度 實行學生學業(yè)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學校應根據(jù)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評價原則,綜合運用觀察、交流、測驗、實際操作、作品展示、自評與互評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建立綜合、動態(tài)的成長記錄手冊,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教育行政部門要對高中教育質量進行檢測。 本方案從2010年秋季高中一年級開始實施。
文章分類:
教學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