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傳統(tǒng)藝術的根脈——玉器、陶瓷和青銅器藝術發(fā)表時間:2024-03-17 15:02 第二課 傳統(tǒng)藝術的根脈——玉器、陶瓷和青銅器藝術 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藝術 一、教材分析 1.教學目的 ①通過古代石器、玉器的發(fā)展,了解人類審美意識的萌生與發(fā)展。 ②了解玉器的豐富內涵和對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由此對工藝美術獲得初步了解。 2.內容結構 ①從石器制造的發(fā)展,來看人類審美意識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其中包括對物質材料的形體、質感、色彩,以及對稱、秩序感等造型規(guī)律的認識與掌握。將玉從石中區(qū)分開來,是人類審美認識上的一個重要的發(fā)展。 ②古代對玉的材料之美的欣賞和對材料的加工,前后體現著不同的審美觀念。在原始社會后期和我國夏商周時代,玉器被賦予特殊的社會意義,成為貴族社會地位與財富的象征,對玉的審美被比附于社會道德規(guī)范,而在漢代以后,特別為人們所看重的是它的珍寶性。 ③“大圭不琢”,突顯玉自身的材質之美,不為過多的雕琢加工所損害,在傳統(tǒng)美學思想中具有重要意義。 ④相關鏈接:現代玉石工藝的新成就,它對傳統(tǒng)玉器制造的繼承和新的審美觀念。 3.重點和難點 玉器是珍貴工藝品,學生平時不易直接接觸到。而玉器藝術最繁榮的時期,距離現在年代很遠,學生不了解當時的社會觀念和生活環(huán)境,難于理解玉器在當時社會中的特殊地位和具體的應用。教學中需要對古代社會的禮制作一些初步的介紹,使學生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歷史意義。 二、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 以欣賞和評述、研討、交流、辯論、互動為教學的主要方式方法。選擇學生喜愛的典型作品,通過交流討論借助參考資料加深理解和感受,做出總體評價。利用網絡資源讓學生交流展示、師生共同總結鑒賞的基本方法。 三、教學資源 教師需要:資料光盤、書籍、課件、 學生準備:尋找相關資料、課件 四、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學生完成的任務:搜集 作品、由來、特征。 五、教學過程
六、教學建議 1.玉石文化與學生的生活距離較遠,學生比較生疏,平時的關注程度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品種有相當的差距。注意從學生的經驗出發(fā),從具體作品鑒賞人手,培養(yǎng)學習鑒賞的興趣。課文中有“以玉換城”的典故,可以作為導入的資料。 2.要把玉器作為藝術作品來鑒賞,重點是玉石雕刻的藝術性。幫助學生掌握玉石藝術的特點,尤其是作為藝術傳遞出的文化、技能、創(chuàng)造性。作為中華民族智慧與創(chuàng)造才能的.一種展示,玉石精品承載著偉大的民族精神。 3.課文中玉石文化的審美追求,也是本課的重點。如“大圭不琢”,追求至純至高的境界,天然質樸的風格,都是中華民族審美的特點與優(yōu)良傳統(tǒng)。又如玉石文化追求與德與精神和諧相容。教學中要注意學習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培育民族精神。 4.可在鑒賞之中,發(fā)動學生把自己身邊可以搜集到的玉器及相關工藝品(圖片資料也可),進行欣賞、交流、品評。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與瓷器 一、教材分析 1.教學目的 ①了解中國原始社會陶器的產生及其藝術成就。 ②了解中國古代瓷器的藝術成就。 ③體會從造型與裝飾的結合方面,欣賞工藝美術作品。 2.內容結構 ①原始社會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和馬家窯文化的彩陶藝術特點,彩陶圖像與當時社會生產的內在關系;陶器的造型、裝飾與生活環(huán)境的關系。 ②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在白陶和黑陶藝術方面達到的成就。 ③古代青瓷、青花瓷器、彩瓷等方面達到的藝術成就,對世界文化的影響。瓷器藝術的審美觀對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 ④相關鏈接:中國現代陶瓷藝術的時代特點。 3.重點和難點 陶瓷藝術的造型與設計和制作與制作者對泥土性能的了解與掌握及制作工藝有著直接的關系,教學中可參照《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選修)(工藝)》第十課:陶瓷造型工藝制作內容,讓學生從陶瓷原材料、工具、工藝技法等方面理解陶瓷作品設計、制作的特點,從中體會工藝美術的一般規(guī)律。 陶器的發(fā)明使人們可以遠離水源、過定居生活,而定居生活又為陶器的發(fā)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當時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方式對陶器的造型、種類、裝飾部位的選擇都有直接影響。例如,原始社會仰韶文化的先民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開始過農耕生活,飼養(yǎng)業(yè)也有一定發(fā)展。缽、罐等類陶器多用作儲水、儲糧的工具,小底大口的缽類是為了平穩(wěn)地插置地上,裝飾花紋選擇在口沿或盆底,是適應當時人們日常起居最常見的觀賞角度。因此,工藝品的設計和裝飾特點都離不開實際生活的需要。 彩陶的紋飾中有一些具有原始宗教的內容,其具體的準確含義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這類問題不宜講得太實,以免誤導。 五、教學過程
六、教學建議 1.陶瓷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創(chuàng)造,是對人類的偉大貢獻。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優(yōu)秀作品浩如煙海。本課容量大,知識的專業(yè)性強。教學中要抓住最主要的方面,如陶與瓷的技術常識,包括原料、工藝、主要藝術特點。又如,要掌握陶瓷史上最主要的幾個階段。如馬家窯——半山——馬廠的彩陶藝術。宋代瓷器的名窯、景德鎮(zhèn)瓷器等。 2.陶瓷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廣泛接觸的用品,學生們也是熟悉的。但學生對古代陶瓷又是陌生的。應盡可能尋找一些古代陶瓷作品或陶片、瓷片(也可以是民窯手工生產的陶瓷品),讓學生親眼看看。當然,如能有條件到博物館去參觀,并在現場進行鑒賞交流,則教學效果更好。 3.在教學中,適當請進來走出去,安排一些講座,如“中國陶瓷藝術的發(fā)展”。我國不少地方有瓷廠,可以請廠里技術人員到校講課,請工人師傅來示范表演瓷器制作工藝等,使學生增強對陶瓷藝術的了解。 4.可通過搜集資料,舉辦一期墻報,動員全班同學積極參與展示我國陶瓷藝術的偉大成就的活動。 “夏鑄九鼎”——商周青銅器藝術 一、教材分析 1.教學目的 ①了解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的光輝成就。 ②理解青銅器如何以其造型、紋飾和銘文,體現其重大的社會作用。 2.內容結構 ①青銅器主要器類(炊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的性質、特點及其代表作品的藝術成就。 ②商后期至西周時期,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青銅器發(fā)展前后輝映的兩個高峰,又各自受其特定時代政治、經濟條件的制約,形成不同的時代特點。 ③青銅器藝術成就具體體現在造型、紋飾和銘文等方面,青銅器中的禮器是奴隸主貴族政權、軍權、神權和財富的象征。青銅器銘文(金文)內容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并具有很高的書法價值。 3.重點和難點 青銅器藝術在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各有不同的時代特點:商代尊神重鬼的社會風尚,西周的禮樂制度,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的巨大社會變化,都對青銅器器物種類、樣式、裝飾紋飾內容、青銅器的社會性質、審美風尚發(fā)生了直接的影響。這些變化都不能孤立地從青銅器自身尋找原因。 本課程難點有二:一是學生對夏商周時代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不熟悉,這段歷史文獻記載簡略,是隨著近代考古和歷史研究的進展才逐漸明晰,但仍存在著大量的疑點。 再就是,古代青銅器的名稱生僻字較多,其用途也不為多數人所熟悉。在教學中要抓住要點,不強求學生一一詳記,主要是通過對代表性器物的分析教學生學會鑒賞古代青銅器藝術的要領。 五、教學過程
六、教學建議 1.學生在初中的古代工藝美術專題中,曾接觸過青銅藝術,但進行專題欣賞還是第一次。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課本中的經典作品,認真研讀,有些重點作品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立鶴方壺”“越王劍”等要“耳熟能詳”。 2.對青銅工藝的一些常識、藝術特點,要重點討論,作為學生必知的內容。 教學設計二: 1.概述 工藝美術具有融實用與審美為一體的特點,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歷史悠久,具有 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制作精巧的傳統(tǒng)工藝。 2.欣賞和分析 下面請同學舉例從造型、紋飾、色彩、材質、技藝五方面對中國古代工藝美 術的陶瓷器、玉器、青銅器和漆器加以欣賞和分析。 全班分為六組,對不同種類的工藝美術作品進行分析??捎山處煶鍪居写硇?/span> 的工藝美術作品圖片,也可由同學自己找。(在列表中注意時代的順序和作品形式的豐富性。) (1)陶瓷器
(2)玉器
(3)青銅器
交流: 分組講解列表完成的內容。 共同探討的問題: 1.陶與瓷的區(qū)別。 2.瓷器的發(fā)展和變化。 3.不同歷史時期青銅器的藝術風格。 4.為什么古代人以“佩玉為尚”? 5.“因材施藝”、“剜臟去綹”、“巧色”體現了怎樣的玉石加工方式? 上一篇天上人間——敦煌壁畫
下一篇2021美術試題
文章分類:
美術-教學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