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漢族民歌發(fā)表時間:2024-07-07 18:47 漢族民歌教材分析中國民歌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與人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而漢族作為中國人口最多的民族,更是產生了大量旋律動聽、歌詞優(yōu)美、情緒飽滿的民歌。與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相對集中的群居生活不同,漢族在我國分布地區(qū)非常廣泛,各地區(qū)又有巨大的地理人文生活差異,所以漢族民歌也就有了區(qū)域性的風格特點,不同地區(qū)音樂風格也有明顯的不同。本節(jié)課選取了《澧水船夫號子》《腳夫調》《姑蘇風光》《孟姜女》和《幸福哥》等具有地方風格的漢族民歌,通過聆聽對比與感受分析,了解漢族民歌的體裁分類,探討和總結漢族民歌的區(qū)域特點。 教學目標 1. 能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聆聽與體驗,進一步了解民歌的概念。 2. 能積極參與討論漢族民歌各色彩區(qū)風格特點形成的原因,在體驗、交流、探究的基礎上,大膽地表述自己的感受和見解。 3. 能根據(jù)音樂特點聽辨部分民歌的色彩區(qū)。 教學重點 欣賞各類漢族民歌,分析各色彩區(qū)風格特點。 教學難點 聽辨漢族民歌各色彩區(qū)。 教學過程 (一)教學鋪墊 1. 聆聽湖南民歌《澧水船夫號子》,感受勞動號子的音樂特色。 音調高亢激昂、氣勢磅礴、節(jié)奏明快、雄渾粗獷,襯詞多于唱詞,一般由一人領唱,眾人以襯詞幫腔合唱。 2. 民歌的概念和特點。 民歌的概念:勞動人民口頭流傳的歌曲,表達勞動人民內心情感和生活場景的一種歌曲。民歌的特點:篇幅短小、即興性強。 3.民歌的體裁及特點
(二)聆聽賞析民歌 1. 聽賞歌曲《腳夫調》。 學生說感受、找歌曲特點。教師小結:這是一種高亢的西北腔,以“信天游”為 代表,音調高亢悠長,旋律起伏較大,節(jié)奏自由。 2. 聽賞歌曲《彌渡山歌》。 學生說感受、找歌曲特點。教師小結:旋律高亢悠揚,節(jié)奏自由。 3. 聽賞歌曲《姑蘇風光》。 學生說感受、找歌曲特點。教師小結:旋律細膩婉轉、軟糯柔情。節(jié)奏明確、段落工整。吳儂軟語的方言特征明顯。 4. 欣賞河北民歌《孟姜女》感受形式為形式為起、承、轉、合四句結構。本課學習的《孟姜女》是在江蘇民歌《孟姜女》曲調的基礎上變化而來的。 5.欣賞湖北民歌《幸福哥》領會歌曲采用了領唱、齊唱的演唱形式。前半部分的和腔用重復的手法鞏固了主腔的地位,后半部分的和腔以擴充的手法將 情緒推向高潮。
(三)民歌的色彩區(qū) 1. 探究民歌風格形成原因。 學生分組從民族語言特點、地理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生活習俗等方面討論各地民歌風格差異原因,并交流討論。 2. 漢族民歌色彩區(qū)的劃分及風格特點介紹。 民歌色彩區(qū)的劃分方式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按照自然地理區(qū)域劃分,如分為南方、北方兩大區(qū),細致劃分如西北、東北等區(qū)。也有按照漢語的方言區(qū)劃分,如客家民歌等。還有按照水系來劃分的。 今天主要介紹西北、西南、江浙三個色彩區(qū)的漢族民歌: 西北色彩區(qū):山西、甘肅、寧夏和陜西大部分,青海、內蒙、河南部分地區(qū)。地理環(huán)境為高原山區(qū),氣候、土地條件差,人民生活相對困苦,使用西北方言。音樂曲調高亢,旋律跳進多、起伏大,情感真摯深沉,氣質粗獷、淳樸。 江浙色彩區(qū):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區(qū)。文化比較發(fā)達,人民生活較富裕,被稱為魚米之鄉(xiāng),古代吳、越國之地,方言為吳語。民歌以小調為主,結構短小,旋律多為級進,曲調細膩婉轉、清秀綿柔,情感淡雅。 西南色彩區(qū):云、貴、川和陜南、廣西西部等。高原、山地,森林茂密,使用西南方言。音樂旋律高亢、悠揚,節(jié)奏較自由,多用方言中的襯詞。 (四)拓展聆聽與欣賞
當今社會通俗音樂是大家接觸最多也是普及面最廣的一種歌曲類型,大部分同學雖然很少接觸民族音樂,但是,中國的民族音樂對通俗音樂有著巨大的影響,比如現(xiàn)在盛行的古風歌曲。與此同時,民歌這種傳統(tǒng)歌曲也在緊跟著時代,悄悄地發(fā)生改變。 民歌新唱:唱法或通俗化、或藝術化,更加具有時代性與現(xiàn)代感,更加講究與追求音樂的意境美。 民歌新編:對旋律進行重新編曲,改變節(jié)拍、節(jié)奏、旋律、配器等,讓民歌也可以洋氣起來。 如:宋祖英、周杰倫合唱的《辣妹子》,用流行RAP與民族唱法相結合;周筆暢演唱的《瀏陽河》是流行的R&B風格;王力宏也用R&B風格演唱過《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維吾爾族民歌;宋祖英在維也納演唱《茉莉花》時,是西洋交響樂團伴奏和歐洲美聲合唱團合作演唱的。 (五)小結全課 漢族民歌豐富多彩,分布面廣,是中國民族音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今天聽了這么多豐富多彩的民歌,得益于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組織的民族音樂采集、記錄、印刷、出版、傳播。但是由于民歌的傳統(tǒng)流傳方式是口頭流傳,很多民歌早就已經隨著時間消失了,留給我們的只有遺憾。希望通過課堂上對民族音樂知識了解的深入,同學們能夠發(fā)現(xiàn)民族音樂的魅力所在,從而愛上民族音樂,讓我們的文化瑰寶永遠地流傳下去。謝謝! 上一篇少數(shù)民族民歌
下一篇音樂情感及情緒
文章分類:
音樂-教學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