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社科類文本閱讀發(fā)表時間:2021-01-26 23:32 社科類文本閱讀
科技文閱讀每年高考必考,考查內容一般為科技領域的新發(fā)現(xiàn)和新發(fā)明,以及人類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的新知識和新信息大都是通過概念、判斷和推理傳達出來,而考題的設計也基本上著眼于對它們的理解和分析綜合。當現(xiàn)代高考試題題型已經基本穩(wěn)定的時候,其實高考試題也就進入了曾經的八股時代。但是,相同的題型對于每一屆高考考生來說,確是全新的,他們茫然,不知所措,所以,昔日的、實用的方法在經過一年一年的循環(huán)之后,依然風采依舊。 應對策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考科技文考查學生什么?(篩選信息的能力) 高考科技文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對科技知識的了解或掌握情況,而是從語文讀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對“高濃度信息”的快速讀解與把握的能力。 (二)、高考科技文考些什么?(咬文嚼字的本事) (三)、了解命題人設計的“智力陷阱”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不殆) 1、答非所問 此種類型主要出現(xiàn)在對文中概念的理解上,如2004年高考全國II卷第7題,題目為“根據文意,下列對白鶴梁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原因,錯誤的一項是”。題目要求很清楚,必須跟“第一”和“水文”有關,而選項D只回答了“其藝術價值”,而非原因。2004年高考江蘇卷第7題的選項,C項和D項并非解答題干涉及的“汽冰”這一概念,而是回答“形成汽冰的條件”。 2、強加因果來源 此種情況往往會出現(xiàn)在推斷題型中,如2004年高考天津卷第10題的A項“發(fā)展中國家實現(xiàn)技術跨越的結果,將造成先進工業(yè)化國家使用高成本的落后技術”,此句前句的“因”并不能合理推斷出后句的“果”,故此結論錯誤。 3、偷換概念 有些情況下,命題者會故意地將某個概念換上另一種說法,用相同或相近的說法來取代它,從而達到混淆視聽的目的。如2004年高考全國卷I第10題C項,“清代以后,‘茶馬古道’由于邊茶貿易‘的興起而在歷史的地平線上消失”。該文第五段開頭第一句為“到了清代,’茶馬互市作為一種重要制度逐漸從歷史地平線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邊茶貿易’制度。”顯然,原文講的是“茶馬互市”,而選項C將其偷換成“茶馬古道”了。 4、信息贅余或散失 信息散失是指選項當中,命題者對概念術語或某句話進行理解的時候,有意將某些信息或內容部分散失,造成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錯覺。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第7題“中國傳統(tǒng)醫(yī)藥學為什么顯得‘神秘’,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藥學”文章在開篇就指出來了是“由漢、藏、蒙等多個民族的傳統(tǒng)醫(yī)藥學共同組成”,而B選項中“它長期以來以隱蔽的方式在寺廟中代代相傳”只是指“藏醫(yī)”,顯然,B選項人為地縮小了范圍,造成了信息的散失。又如2004年高考江蘇卷第8題,“下列對‘氣冰’是一種危險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該題的B選項為“‘氣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雙刃劍’,從目前的情況看,‘氣冰’的危害遠大于功用”。但我們據原文發(fā)現(xiàn),“‘氣冰’的危害遠大于功用”完全是多出來的信息,屬于贅余信息,這種情況在科技文閱讀中比較多。 以上四種情況僅為科技文閱讀常見病因,另外還有把未然說成已然的,偶然說成必然的,以偏概全的,個別說成普遍的,張冠李戴等等“智力陷阱”。 (四)閱讀技巧 (切實理解文章是做題的根本) 1、立足全篇整體把握 2、關鍵句段挖掘內涵 把握關鍵語段,一是要從本句段入手,注意句中重要詞語的含義,注意修飾限制成分;二是要看句子所在的語段,注意與之相鄰的上下句和與之對應的解說句;三是要結合段意理解句子,準確性更高??傊?,要注意句子所處的具體語言環(huán)境。 3、篩選整合文中信息 4、結合內容推斷想象 (五)作答方法 (懂得方法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1、鎖定區(qū)域,定向答題 作為命題者來說,他們一般按照段落的順序來設題,而我們在答題時,也要按照順序答題。如第一題的答案往往在文章的開頭出現(xiàn),我們就可以劃出文章開頭這個區(qū)域,仔細閱讀,找到相關有用信息,對照題目要求,去選擇正確答案。 2、找關聯(lián)詞,畫中心句 找關聯(lián)詞特別注意轉折、因果、假設等關聯(lián)詞,它們作為偏正結構的復句,其中心意思應在后一分句。如2001年全國高考科技文閱讀試題第18題“以下不屬于作者否定‘飛廉銅馬’一名時所用的證據一項是”,該題的C項為“兩漢之間神話頗多,漢代畫像石中就有人騎神獸、神龍的景象”,對照原文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句子是不完整的,它只不過是轉折復句當中的第一個分句,作者所講的中心是該復句“但”后面的內容,即“但神獸歸神獸,馬歸馬,在這些圖案中各有其型”。另外,閱讀科技文,中心句不可小看,如2004年高考江蘇卷,該科技文每段開頭可謂靈魂句,第1段開頭講的是什么是天然氣,解釋了天然氣的概念;第2段開頭講的是“形成‘氣冰’至少要滿足三個方面的條件”的內容,第3、4段的開頭講的是“氣冰”運輸和開采困難的事。抓住這些靈魂中心句,就可以很好地為我們解題服務。 3、抓住題干,利用選項來源 認真閱讀題干和選項,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設置題目的角度,如“不屬于”“最準確”“推斷正確”等等角度。然后結合題干提供的信息,有重點地閱讀全文,劃出與選項有關的信息,找到最佳的答案。如2004年高考全國春季卷第7題,題干當中明確提示為“看得見的污染”,選項當中與“看得見”有關的,均為不合題意的選項。另外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第7題,題目要求為“對‘過敏反應’的解釋,最準確的一項為”,題干中考查的信息為對“過敏反應”這一概念的理解和概括,且有“最準確”一詞,那么就必須抓住一個‘最’字做文章,經過比較發(fā)現(xiàn),A項是對“過敏反應”類型的舉例,B項是以個別的例子代替一般,D項側重例舉“過敏原”,而只有C項概括全面,可作為最佳答案。 上一篇材料作文審題立意教案
下一篇鑒賞詩歌的語言(教案)
文章分類:
語文-教學資源
|